资讯中心

泳池悲剧:36 岁老师跳水身亡,16 分钟未救因 “像玩耍”?

10 月 18 日傍晚 6 点 34 分,浙江宁波慈溪博睿体育馆的泳池边,36 岁的体育老师胡先生俯身做出跳水动作,7 岁的女儿在旁静静看着。这个本应是父女间的温馨教学场景,却在他头朝下扎入 1.1 米浅水区的瞬间,沦为一场无法挽回的悲剧 —— 头部撞击池底导致颈椎断裂,16 分钟内无人施救,最终经抢救无效离世。

监控画面记录下揪心的全过程:胡先生入水后随即栽倒,短暂站起后便僵硬地趴在水面,女儿上前呼唤却未获回应。此时泳池边虽有救生员值守,周围也有其他泳客,却无人上前查看。直到 12 分钟后,察觉异常的小女孩独自跑回家呼救,家属赶到时,距离事发已过去 16 分钟。“孩子那么小,拼尽全力想拉爸爸,可根本抬不动。” 死者表姐邹女士的哭诉,道出了这段时间里最令人心碎的细节。

这场悲剧的争议焦点,集中在 “16 分钟救援空白” 的成因上。游泳馆负责人给出的解释出人意料:事发时正值饭点,3 名在岗救生员均注意到胡先生的异常,但见其女儿在旁,便误以为父女俩在 “闹着玩”,加上 “有人水里憋气五六分钟很正常” 的判断,便未及时介入。馆方同时强调,胡先生被救起时仍有生命体征,肺内无积水,死亡源于颈椎断裂而非溺亡,且泳池已设置 “浅水区 1.1 米” 警示标识,胡先生作为常客和体育老师理应知晓风险。

但家属的说法与馆方形成尖锐对立。邹女士出示的医院出院小结明确写着 “溺亡”,她认为正是 16 分钟的救援延迟,让颈椎受伤后无法自主呼吸的胡先生错失生机:“哪怕救得早一点,就算高位截瘫,人至少还在。” 更让家属愤慨的是,馆方在事发后 “态度恶劣,不愿担责”,直至协商阶段才支付 2 万元医药费。

泳池悲剧:36 岁老师跳水身亡,16 分钟未救因 “像玩耍”?

随着事件发酵,法律界的观点为责任认定提供了关键参照。北京观韬(南京)律师事务所律师黄双强指出,根据国家强制性标准,游泳馆浅水区必须设置 “禁止跳水” 标识,救生员需 “持续观察水面”,发现面部入水超 30 秒无换气等异常必须立即施救。而 “面部朝下漂浮” 已是业内公认的危险信号,救生员以 “以为在玩” 为由延迟介入,明显构成重大过失。“损伤机制将决定责任划分,但无论死因是颈椎断裂直接导致,还是延迟救援引发的继发危险,馆方未尽安全保障义务是既定事实。”

更值得深思的是,作为经营多年的场馆,博睿游泳馆的安全管理漏洞早已显现。国家规定水面面积 250㎡以下需配 2 名专职救生员,且不得兼职,而该馆虽有 8 名教练及救生员,却在晚餐时段仅留 3 人值守,人员配置的缩水直接导致观察盲区。更令人费解的是,救生员竟将 “憋气五六分钟” 视为正常现象 —— 这与救生规范中 “30 秒无换气即需干预” 的要求相去甚远。

目前,当地已成立专班处置此事,家属正准备通过尸检明确死因并提起诉讼,馆方则表示 “若有责任愿依法承担”,善后协商仍在进行中。但无论最终责任如何划分,这场悲剧已留下无法弥补的创伤:慈吉小学的课堂上少了一位敬业的老师,7 岁的女孩永远失去了教她跳水的爸爸,而泳池边那句 “以为在玩” 的解释,更成为整个社会对公共泳池安全的集体拷问。

xc体育,XC-Sports,xcsport体育,XC sports,XCSport官方平台

浅水区跳水的危险无需赘言,可救生员的职业敏感度缺失、应急处置的迟钝,才是这场悲剧的核心症结。当 “想当然” 的判断取代了专业值守,所谓的安全保障便沦为一纸空文。这场用生命换来的教训,理应唤醒所有泳池经营者:救生员的视线里,容不得半点 “以为” 的侥幸。

发表评论